2024年6月12日星期三

跨境电商资讯:高樟资本范卫锋:为何所有T

最近,雷军、周鸿祎们频频出镜,把“创始人IP”的风潮推向了顶点。有人已经躬身入局,有人跃跃欲试,但更多的可能还是观望和迷茫。毕竟在人均自媒体的时代,一个百亿身家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可能并不比一个素人有多大的优势。对注意力的争夺,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取胜的。尤其是在流量趋势半年一变的快节奏里,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费劲心思的“IP事业”最终是能在平台上取势,还是沦为算法的养料。在本就迷雾重重的消费市场,创始人IP是能带来生机的“正气”,还是惑人的一股“歪风”?最近,浪潮新消费和高樟资本创始人、“老范聊创业”、“老范聊消费”的IP主理人范卫锋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。他对创始人IP的立场非常明确:所有直接面向C端的企业,创始人都应该做IP。

高樟资本创始人、“老范聊创业”、“老范聊消费”IP主理人范卫锋“四大名著中有两个主人公都是靠IP起家的——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刘备和《水浒传》里的宋江。古人已经给我们指明道路了,所以今天的老板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做IP的问题,而是会不会做。”这位在媒体领域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资深投资人和内容人,不仅投资了远川研究生(饭统戴老板)、星球研究所等优 秀的内容项目,还亲身入局做IP,过去一年从“老范聊创业”的播客到短视频、直播,几乎尝试了所有跟IP打造相关的活动,目前全网粉丝达到50万。“过程其实挺难的,好多次我都差点放弃。”他发现创始人做IP,难的不是投入,而是这件事本身带来的心理负担。拍的视频不火、做的节目播放量不高,这些都是无形的压力。所以创始人IP开弓没有回头箭,如果只是想着试试水,最后大概率会放弃。除此之外,在见证和陪伴大量内容企业完成从0-10,乃至转型的跃迁之后,他对媒体的演进、爆款的理解也非常独到。在这场对话中,范卫锋的每一句话都指向媒体,却又超越了媒体本身。内容的迭代、IP的兴起、文字的“没落”,既是挑战,也是机遇。希望每位内容人和创业者都能从中汲取灵感,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道。

浪潮新消费:你亲历了中国媒体行业的多次转型,从纸媒的黄金时代到微信公众号的兴起,再到如今短视频和IP内容的爆炸式增长。你有没有看到一些确定化的趋势,媒体到底在往哪个方向演进?范卫锋:从古到今,媒体的演变有一个共同的规律,那就是永远向着信息量更大的方向前进。比如从最早的甲骨文、青铜器到竹简时代,能记录的更多了,所以才有了“百家争鸣”的盛况。后来造纸术出现,随之而来的是文人墨客的涌现和科举制度的诞生。再然后就是电视广播时代,出现了无数的明星,互联网浪潮更是把这一现象推向高潮。从公众号到短视频再到直播,背后的主线也� ��信息量越来越大。当然,这里的信息量指的不是实质性的内容深度,而是字节数——以前一篇文章也就几千字,现在一场直播下来,数据量就能超过好几本名著的总和。另外,还有一大规律,就是内容匹配形式,每一代新平台的崛起都会孵化出新一批的“明星”——从以前的媒体人到大V,再到现在的IP。最大的变化发生在Iphone 4问世的那个节点,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始扎堆出现,无论是微信、抖音、快手还是小红书,都孕育了一大批新面孔。在短视频和直播IP爆炸式增长之后,人们的时间大量地转移到这些新型媒体形式里去了,留给文字内容的时间断崖式下跌。这一波变化打得传统媒体人非常无语:我的分析内容这么精华,也花费了这么长时间,怎么人家摆个姿势、弄个表情就有100万点赞。但这其实是一个误解。在古代,真正流� ��的媒体也是说书、相声、戏剧、杂技和街头卖艺这些,有钱的捧个钱场,没钱的捧个人场——就像是今天的直播,有钱的打赏,没钱的贡献个互动数据。如果以现代曝光量的标准来看,古代说书人一定是吊打文人雅士的。即便是李白杜甫,他们的受众也集中在士大夫阶层,老百姓其实是不知道的。同样的道理,《三国演义》的阅读量一定远远超过《三国志》。在中国,读过《三国演义》的男性估计占一半,但完整读过《三国志》的,撑死只有1%。借用卡尼曼《思考,快与慢》一书中的逻辑,就是系统1打败了系统2。如果内容的消费门槛太高,要求别人有足够的文化,能够读懂且愿意沉下心来揣摩文章里抽象的思维,传播的局限性显然就比较大。浪潮新消费:那些能不断适应新媒体的人到底拥有什么样的特质?范卫锋:关键在于爆款能力。� �信公众号的本质,相当于把过去报刊杂志里的每个专栏拆分开来。比如“六神磊磊读金庸”,就类似于以前杂志上的一个解读金庸作品的栏目,“市值风云”则是一个拆解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和实际价值的栏目。很多营销号也很挣钱,它们扮演的角色类似过去《故事会》这样的火车站小报,也满足了大众的某种阅读需求。再看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,其实也是相当于把广播电台里的各个节目拆分出来,成立一个个单独的账号。归根结底,是否具备制造爆款内容的能力,是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。当然,心态也很重要,你要彻底告别传统媒体环境里养成的心态,积极拥抱互联网的传播模式,也就是俗称的“有网感”。对于一些年龄偏大,尤其是身居主编、副主编等领导岗位的人来说,这个转变的难度会大一些,成功的概率也偏低。这 背后的原因,在于传统媒体环境下,他们并不那么追求每一篇文章都能成为爆款,所以通常会自我限制。换句话说,曾经意气风发的才子,经过20年社会、体制、单位和媒体管理的洗礼后,失去了那份锐气和光彩,也就很难从新环境中拼杀出来。至于网感,一部分人是找到了规律,但有的时候这也是一种天赋,你不服不行。世界上之所以有明星的存在,是有原因的,人家脸往那一摆,一颦一笑都是魅力,视频瞬间就能全网刷屏,而有的人再怎么拍也不行。浪潮新消费:所以你觉得在现在这个短视频和IP的时代,通过提高效率堆量的模式有机会吗,还是说不做爆款就很难走出来?范卫锋:一定要做爆款。当然,每个领域的爆款不太一样,财经号做得再好,也爆不到“郭有才”那个程度,但垂直媒体也一定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打造爆款。如果� ��有爆款,这个模型是跑不出来的,我几乎没见过靠日积月累做成的。你看那些成功的案例,它们的用户和品牌增长都是怎样实现的?不是靠每天稳定增长100个粉丝,而是某天暴涨几十万粉丝,背后推手就是一个爆款内容。

日积月累的努力固然能产生一些回报,就类似于慢慢升级加薪,也能混成中产阶级,但如果想要发财,就应了那句老话“马无夜草不肥,人无横财不富”,做IP这件事就是如此。

浪潮新消费:你过往的一些投资案例里,有一些成功地实现了从图文到短视频的跨越,那么从图文这种比较严谨、深度的内容,变成视频这样比较绚烂的东西,它们经历了� ��样的探索和转折,背后又是怎样的坚持?范卫锋:星球研究所就是为数不多的,从微信公众号时代成功转型短视频的案例之一。这个转型过程中确实有痛苦且曲折的探索,他们尝试了很多种表现形式,早期的视频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。之所以能够杀出来,是因为他们延续了文字时代的做法,不去刻意追求网络流行梗或是刻意的搞笑,坚持制作能深刻触动中国人内心、极致展现宇宙自然之美的内容。他们力求每一个作品都能做到极致,争取让别人看过之后不用再看其他同类作品。和其他互联网账号不同,他们的创作节奏是慢的。在文字时代,他们早期一两个月才推送一篇文章,而其他公众号都是日更。到了短视频时代,他们也经常用一个多月时间去打磨一条视频,其中包括大量的原创拍摄。比.........

内容的迭代、IP的兴起、文字的"没落",既 是挑战,也是机遇。

原文转载:https://www.kjdsnews.com/a/1867684.html


高樟资本范卫锋:为何所有To C企业都应该做创始人IP?:https://www.kjdsnews.com/a/1867684.html
高樟资本范卫锋:为何所有To C企业都应该做创始人IP?:https://www.xlkjsw.com/news/166795.html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